学习强国平台、《天津教育报》报道牛竞技结对帮扶困难村工作开展成效

来源: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作者:王琳  编辑:王琳  发布时间: 2020-11-09 浏览数:

11月4日,《天津教育报》1版“脱贫攻坚?教育作为”专栏以“帮扶帮到点子上 扶贫扶到心坎里”为题报道了牛竞技结对帮扶困难村工作开展成效。11月6日,学习强国对《天津教育报》报道进行全文转载。

原文如下:

帮扶帮到点子上 扶贫扶到心坎里

——天津商业大学结对帮扶困难村工作展成效

本报记者刘佳

站在村头远眺,平整的水泥路直通村内村外,一座座农家院落干净整洁,老人孩子在巷道内怡然自乐……一幅清新美丽的新农村画卷尽收眼底。“自从村里来了帮扶工作组,我们村里大变样,村主干道硬化拓宽了,弯道改直了,道路两旁绿化树也栽上了,路灯也亮起来了,咱农村的日子不比城里差。”武清区崔黄口镇北靳庄村“一肩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丁书海说,带来这些翻天覆地变化的正是天津商业大学驻崔黄口镇北靳庄村、西吕村帮扶工作组,他们用实际行动解决村庄难题,通过实实在在的帮扶让村民们享受到实惠,切实感受到身边的变化。

“院系+困难村”支部手拉手“领学+帮扶”温暖看得见

为建强村级党组织活动阵地,天津商业大学党委拨付专项资金60万元,用于改造提升村组织活动场所,在西吕村扩建党群服务中心173.09平方米,北靳庄村新建党群服务中心300平方米,均配套有党支部活动园地和党务、村务宣传栏、室外大型电子宣传屏幕等设施,改善了基层组织和群众活动场所条件。

帮扶工作中,天津商业大学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学院食品工程系党支部与帮扶村党支部开展共建,高校将党建方面的好做法、好经验分享给困难村党支部,形成互帮互学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健全规范“三会一课”制度,协助两村村委每月定期组织开展集中学习,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驻村帮扶工作组积极落实党员责任区制度,配合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广大党员协助25户困难家庭纳入社会最低保障范围,完成困难户危房申报和改造7户,多次慰问困难群体,提供帮扶钱物价值18600元。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驻村帮扶工作组人员大年初三便返回工作岗位,第一时间到两个困难村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组织党员志愿者成立三个党小组,分别负责卡口执勤、村内巡查、隔离服务等工作,以实际行动为困难村牢牢筑起了防线,让党旗在农村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

培育当地特色产业由“扶着走”到“自己走”

为了进一步提高村集体收入,带动就业,天津商业大学党委投入专项资金200万元,为北靳庄村和西吕村分别建设越冬型拱形温室7座和拱形冷棚7座,两村各占地40余亩,进而培育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已完成交付并由村集体自主经营。

几年间,天津商业大学党委紧密围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这一重点任务,聚焦重点项目、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推进“一村一策”产业项目落实落地,通过产业帮扶不断提升困难村自我“造血”能力,逐步实现由“扶着走”到“自己走”。

除了建设有机果蔬种植示范基地,帮扶组还牵线引进农业优势新品种,解决农业结构单一且经济效益低等问题。经过多方考察调研,决定引进优势农产品新品种紫皮紫心水果萝卜,并利用有机果蔬种植示范基地大棚建造前的土地空置期,协助西吕村种植萝卜40余亩,亩产5000余斤。

为了拓宽销路、提高收入,天津商业大学工会积极推广以购代帮消费帮扶模式,将市场批发价格约为0.5元/斤的紫皮紫心水果萝卜以2元/斤的价格购买,共1.6万斤,实现销售收入3.2万余元。同时,在帮扶工作组的联系下,西吕村通过其他渠道销售水果萝卜19.5万斤,总计实现销售收入10.7万余元。

发挥高校科研优势科技帮扶激发内生动力

天津商业大学依托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学院专家团队,利用科研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帮扶,借助教学研究平台提供技术帮扶。做到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确保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针对困难村缺乏冷藏保鲜设施、生鲜农产品销售周期短的痛点,由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鲁晓翔带领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团队,通过其在研的科研项目向两困难村各捐建一座全时空在线智能移动冷库,及时解决了西吕村水果萝卜的保鲜问题,也为后续收获的果蔬保鲜提供了保障。

同时,帮扶工作组对有劳动能力且有意愿的村民集中开展专业技能培训,邀请牛竞技app农产品加工及贮藏方面的专家到村开展冷库使用和保鲜技术培训,协助天津市林果研究所专家到村开展葡萄种植技术培训,组织参加农业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培训12次,提供就业信息50余条,实现农民转移劳动就业41人。协调村内专业合作社带动就业人数11人,其中低收入户5人。

为了进一步充实农村书屋,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农民专业技能,帮扶组积极协调牛竞技app图书馆精心举办“图书下乡”捐赠活动,积极调配捐赠图书400余册,内容涉及管理、历史、农业技术以及营养与健康等方面,为村民提供了广泛阅读学习的机会,真正做到“扶志”“扶智”相结合。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给农村一个美丽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要提供周到、完善的公共服务,提高农民收入,提升群众的精神风貌,实实在在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天津商业大学驻村工作组组长刘连贺说。几年间,村民们一天天看着困难村向着生态宜居、富裕繁荣、和谐发展的美丽家园转变。夜幕降临,新装的路灯照亮村民回家的路,一路上有歌声和希望相伴。(转自《天津教育报》)